【窦氏网新闻】青龙山下的窦村为何无人姓“窦”

    中华窦氏网 2013-9-26 16:39:26 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 丛秋芬 于峰

江宁的古村很多,紧紧靠着青龙山的窦村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

窦村,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村子是窦姓的聚居地。但记者前去窦村探访的时候,竟然在村子里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姓“窦”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地名专家告诉记者,此“窦”非彼“窦”也。在汉语中,“窦”除了可以作为姓氏,还有“孔洞”的意思。《南京地名大全》记载,窦村四周就是青龙山山系,在村子东面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洞穴,常常流出泉水,成为远近闻名的景观。后来,人们就以“孔洞”的雅词“窦”给村子命名,所以,所谓的“窦村”,其实是“孔洞村”的意思 。

老石匠:600年点石成金

窦村紧紧倚靠着青龙山,历史上,青龙山及其附近的大连山,是南京宫殿、衙署、宅邸所用石材的主要来源,因此,很多石匠居住在青龙山附近。明代初年,朱棣下令在阳山开山凿碑,欲建举世无双的神功圣德碑,形成了阳山碑材景观,当时全国很多有名的石匠也被征发到南京来,其中不少人定居距离阳山不远的窦村。“我们窦村人的祖先,大部分就是那些石匠!”窦村一位老居民告诉记者。

从明代初年开始,窦村世世代代很多居民都以采石凿石为业,记者在窦村看到了多栋用石头砌成的房子,这样的石头房子在南京地区算是较为罕见。另外,石质的磨盘、碌碡、石碾在村中也是随处可见。

窦村也出过很多有名的石匠,栖霞山的佛龛、明孝陵石构件、中山陵石阶、莫愁湖抱月楼一百零八将石雕、夫子庙牌坊都出自于窦村能工巧匠之手。据说,1959年,北京建设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时,就从窦村选拔了程天全等5名石匠进京献艺。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前,窦村石匠还参与了明孝陵石质文物的修复工作,为“申遗”成功做出杰出贡献。

四方井:古人的科学

小小的窦村,有两处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南京极少见。

村中,一块文物标志碑上写着“窦村水系四方井”。旁边的“井”,说是“井”,但实在不是我们熟悉的“井”的模样。这是一组呈“田”字形分布的四个方形井口,每一边约长1.5米,井壁用青石垒砌而成,没有井栏,井中的水清冽见底,有居民在这里淘米、洗衣、洗菜。据介绍,四方井的井水与周围水塘水脉是连通的。四口井“各司其职”,有的供取饮用水,有的淘米洗菜,有的供人刷洗马桶。四口井的水位,取饮用水的井水位最高,淘米洗菜的水井次之,刷马桶的井水位最低,如此设置,科学合理,保证水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

当地人说,四方井的历史超过千年,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且从来没有干涸。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得到专家的肯定,但四方井的历史价值却不容小觑,要不,这四方井也不会被轻易定为“市级文保”。

古戏台:辉煌的背影

在窦村的村口,还有一块醒目的碑,上刻“窦村古戏台”,从碑文中得知,1984年11月,窦村古戏台就被立为“江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撩开杂草,戏台精美的石雕依然清晰如初:孙猴子捣蜂窝、张果老倒骑毛驴、苍翠的松柏、飞舞的凤凰……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村里老人说,这座戏台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以前前面是舞台,后面是化妆室。戏台很高,小时候想上去玩,脚下还要垫几块石头。”这座戏台曾是古村的地标。通过村民的讲述,记者的脑海中也慢慢有了戏台的轮廓:戏台里面是紫红色大柱子,根根描龙绣凤,石壁上刻满了神仙、花草、龙凤等等。



“过去,这个戏台请的都是名角大戏,以京剧为主。每年阴历十月初三起,都要连唱三天大戏,每家都有亲戚朋友过来看。” 可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窦村古戏台遭到严重破坏,构件被拆散,此后就没有修复过。村里为了防止“古戏台”再遭破坏,已将上面的“蟠龙戏珠”、“刘海戏蟾”两个石柱转移到其他地方保管。

目前,有没有可能利用戏台建筑残件,将其修复,重新其面貌呢?记者昨日询问了江宁区文广局的负责人,该局工作人员王明忠告诉记者,目前,窦村古戏台建筑构件以保护为主,不使其遗失,以后再考虑修复的问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