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杨再思的史实及族别初探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1月2日 廖耀南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的乡村城市, 解放前一般都建有“ 飞山庙” (有些地区名“飞山宫”) 祀杨再思, 特别是侗族村寨极为普遍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他的裔孙杨再思是唐末, 五代时人, 北宋追封“ 威远侯” , 南宋又追封“ 英惠侯” , 声名传播在侗、苗、汉族社会中已有几百年之久。但是, 再思的事迹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均不载笔者仅从杂史、方志搜集的资料, 结合正史中和他有关的记载, 以及人们祠祀他的由来, 探讨他的历史、族别, 以就正于读者。

一、
杨再思的事迹, 以通鉴和光绪《黎平府志》记载较详。《通鉴》称“ 后梁开平三年(907)? ?叙州蛮酋播全盛恃其所居深险, 数扰楚边。? ?楚王马殷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乾化元年(911)正月, 吕师周扳藤缘崖入飞山洞袭全盛师周得平地数处趣军入, 布立栅一日而毕。全盛大骇曰‘ 此兵从天而降也’ 命杨承磊率兵千人出战, 师周为散星炮破其军, 缚降者为乡导, 直至洞前, 杀承磊? ?擒全盛, 送武冈斩之, 并斩三千人, 尽毁其巢穴承磊族人杨再兴(杨再思之误)①以其地附于楚。” 光绪《黎平府志》称后梁初年‘ 杨承磊据十洞, 内有五开洞, 楚王剿灭之。其族人杨再思据潭阳、郎溪自称诚州牧, 附于楚王马殷历后唐、晋、汉皆楚马氏地, 再思子孙相继焉。”
“ 十洞” 、“ 诚州”, 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均不载。考《新唐书》地理志, “ 叙州潭阳郡” 本巫州,继改称沉州, 大历五年(725)始改名叙州, 领潭阳, 朗溪, 龙标三县。嘉庆《湖南通志》“ 建置沿革表” 定叙州治所为潭阳, 今芷江县地朗溪, 今黔阳、会同、通道县地龙标, 今靖州(即靖县)地。光绪《黎平府志》说, 黎平府(东南和东北)唐代亦隶叙州龙标县和潭阳县据此, 则唐末、五代初潘全盛、杨承磊、杨再思等所据的“ 十洞” 、“ 诚州” , 均在“ 叙州潭阳郡” 境。
考《通鉴》所载的“ 飞山洞” , 在今湖南靖县城西十里, 今仍名“ 飞山” 。位于广阔丘陵之间, 突兀矗立, 半山为波状式平地, 广百余亩, 中有所谓“ 马王城”(一名“ 马王坪”)光绪《靖州直隶州志》称, 即楚将吕师周袭飞山润时驻兵处, “ 今环山壕堑, 遗址犹存” 平地之上突起两峰, 一峰形如笔立, 高约五百米, 绝壁晓崖, 势极险峻。山下村寨罗列, 居民有侗、苗、汉族, 一九五八年, 合组为‘ 飞山人民公社“ 。光绪《黎平府志》所载的“ 五开洞,即今贵州黎平(侗族最多的县分), 元代于此设“ 长官司” , 明代设“ 卫” , 均以“ 五开”命名“ 五开” , 是由侗语“ 我快” 译义、译音②而来的名称, 至今侗族人民仍称黎平为“ 我快” , 《府志》确定它属于“ 十洞“ 是有由来的。
“ 十洞” 可能是唐末(也许还要早一些)以潘、杨两大族姓为主体组织的部落联盟, 是否为十个单位, 无考但从“ 飞山洞” 和“ 五开洞” 的地理位置看, 它的范围包括今湖南靖县、通道和贵州黎平县东南、西南一带地区。
唐末, 中原汉族农民大起义, 李唐王朝已不能控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几, “ 蛮酋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 ⑧ 其时, 叙州潭阳郡为潘全盛、杨承磊、杨再思等分别割据全盛、承磊据今靖县、通道、黎平一带, 号“ 十洞” 杨再思据今芷江、黔阳、会同一带, 称“ 诚州”后梁初年, 潘全盛、杨承磊为马殷“ 剿灭” , 杨再思以地附楚。自是, 史籍已不再见潘氏族姓的活动事迹了。杨再思附楚后, 马殷把原限平壤、交通便利的芷江、黔阳、会同一带派员直接管理④ 地居深险的靖县、通道、黎平一带仍给杨再思管辖, 报请后梁王朝任命他为诚州刺史⑤ 从此, 杨氏族姓以杨再思为首, 独据“ 十洞” 地区, 子孙相继。
公元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后周), 马氏复亡长沙为周行逢占据, 杨再思的后代杨政岩(即杨正崖, 杨再思之子)复称“ 十洞首领, 以其族姓散贵州洞” , “ 自署为徽诚二州刺史” 光绪《黎平府志》称“ 徽州, 今绥阳(绥宁之误)县地诚州, 今黎(平)、靖(州)地” 。据此, 则五代末、北宋初的“ 十洞诚徽州” 是同一地区, 其范围东起今湖南绥宁县, 西迄贵州黎平县, 渔通包括靖县、通道从尔后杨晨台反宋的活动地区看, 还延伸到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北部地区。
综如上述, 唐末、五代初的“ 十洞” , “ 诚州” 以及五代末、北宋初的“ 十洞诚徽州” ,其地域、名称之演变, 潘氏, 杨氏两大族姓的消长, 杨再思的历史, 等等, 已大致了然。

二、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2)杨芳⑥自叙的《杨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关于杨再思的事迹, 类多出自心裁, 与《通鉴》、方志不相符合。
《家谱》称“ 杨氏系出汉太尉伯起公震, 世居关西。再思公以唐鼓宗咸通十年己丑岁(869)生, 至昭宗朝(889~904)值世乱, 马殷据长沙, 虎视滇、黔。公先由淮南垂迁辰州长史, 结营靖州飞山扼要拒之, 屡战屡捷, 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 道长梗阻, 众奉为诚州刺史, 威名曰著, 称令公焉。“ 历五代” , 天下多遭涂炭, 独公奉唐正朔, 保障滇、黔, 民赖以安。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丁巳(957), 寿八十九。葬今黎平府长岭冈, 亥山巳向, 民思其德为之立庙曰‘ 飞山宫’ 祀之“ 溯自伯起公至再思公二十四世。宋开宝八年(975), 继世入贡, 追封‘英惠侯’ 。生子十二, 受土分镇镇、黔, 派衍日繁, 各就家焉《家谱》把杨再思的籍贯、经历、生年、段年、葬所? ?叙述的井井有条, 对阅者是有吸引力的但是, 所谓“ 结营靖州飞山” 拒马殷, 以及唐亡后再思犹“ 奉唐正朔” 等等, 不仅史无可考, 并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
考《新五代史》“ 马殷世家” , 唐昭宗时, 马殷任潭州(治所长沙)刺史, 并末叛唐, 昭宗何由要派遣杨再思去结营靖州飞山防堵其侵入云、贵如所周知, 唐王朝在极盛时期, 势力虽巳伸入今湘、黔、桂、并设置了不少的“ 经制” 或“ 辐糜” 州, 但是, 鞭长莫及, 多数都不能设“ 流官” 统治至于远在南激的云、贵腹地只令其族姓“ 酋长” 奉正朔、纳土贡以示“ 归化” , 地域则遥领之而已昭宗朝, 李氏政权摇摇将坠, 在自顾不暇的时会, 即使马殷此时已有西向扩地野心, 也没有力量(也无必要)派兵去进行防堵即使《家谱》说的是
事实, 昭宗派遣区区一辰州长史前往, 所率兵卒有几何, 以之敌雄据一州之地的马殷, 不音以蟆臂挡车辕, 以鸡卵击坚石, 胜败不待智者而后知而《家谱》竞谓再思“ 屡战屡捷” 岂非咄咄怪怪事。
哀帝天枯四年(907)唐亡, 马殷受后梁封号称“ 楚王”。历传马希声, 希范、希广、希曹、希崇(均马殷子), 垂五十余年, 为“五代十国” 中的一国, 马氏称楚王后, 即大举西进, 席卷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属的南宁、百色、柳州……, 深入贵州南部罗甸、患水一带,马氏力能远征千余里, 而舍近在靖州飞山的杨再思于不问, 任其“ 奉唐正朔”, 称诚州刺史, 又岂非咄咄怪事。
由此可知, 杨再思是以地附楚, 而非“ 结营靖州飞山” 拒楚。《家谱》云云, 都是虚构的《家谱》刊行后, 识者非不知杨再思的事迹是虚构, 但由于作者杨芳官封“ 果勇侯” 、以“ 文武全才” 见重子清仁宗顺瑛、宣宗昊宁加以早在乾隆六十年(1795)清高宗弘历救赐“ 宣威助顺” 匾额⑦悬于杨再思的庙宇----‘ 飞山庙” , 再思已被推崇为“ 护国神” 因此, 明知其伪者, 也只好随声附和如湖南新化人邓显鹤撰文为之捧杨, 文中有“ 据此《家谱可破《宋史》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之谬” 的词句。光绪五年(1879), 黎平胡辰新⑧为杨再思撰“ 墓表” 全文载光绪《黎平府志》, 首先叙述清高宗救赐匾额的由来, 次叙杨蕴、杨通宝附宋的年代对杨再思的事迹则照录《家谱》原文, 仅赘数言说‘ 是虽私家谱碟, 然果勇侯当代大人, 谈书博恰, 能文章, 其言当可信” , 名重当时的胡长新氏, 也只好屈从。由于文人学士的附和, 人们便怀疑《通鉴》、方志记载失真, 民间流传也不可靠从而涉及杨再思的族别问题, 并引起争论有按照杨芳忠的基调, 认为他是关西的汉族有认为杨再思本人是汉族, 年渊代远, 其子孙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和有依据《通鉴》认为他是今湘西南侗族地区的土著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 杨芳确定杨再思为关西杨震的第二十四代裔孙, 是沿袭我国各姓氏修族谱的故套, 岂足为凭。至于民族融和论者, 在理论上虽然不可非议, ’但必须有文献可考, 或令人信服的民间流传, 否则徒托空言, 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考嘉庆《湖南通志》, 叙州潭阳郡, 唐代被称为“ 蛮地” 或“ 南僚’ 地区, 因此《通鉴》称潘全盛为“ 叙州蛮酋” 杨承磊、杨再思与全盛同时分据叙州, 应无疑义, 他们也是“ 蛮、僚” 的首领“ 蛮、僚” , 都是当时汉族统治阶级对西南少数民族的“ 蔑称” , 其中包括侗族证以今黔湘、桂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杨再思的后代, 初步把杨再思定为侗族, 不能认为是主观想像吧。
杨姓侗族自称是杨再思裔孙, 不仅是口头的流传, 还有实际行动, 如黎平县佳所各寨的杨姓侗族, 每年清明都集体到长岭冈为杨再思扫墓, 胡长新在其所撰“ 杨再思墓表’ 中描述“ 其子孙在黎郡者, 岁清明祭拜, 香褚各林” 。笔者是黎平人, 家距长岭冈仅十里解放前多次参加佳所大寨、上平坝、下平坝、占寨, 小佳所、皮困等寨杨家集体为杨再思扫墓, 情景比“ 墓表” 中擂述的还要盛大, 据大寨杨华祖老先生清末“寡贡生” , 侗族说“ 再思公是我们杨家入黎的鼻祖光绪五年立碑前, 还有人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名讳, ‘ 只晓得这里葬的是‘杨令公’ 是杨家的老祖宗魄” 又说我们杨家清明节阁族来此地扫墓,据老辈说, 已有几百年了”
我国习惯, 以清明为祭祖的盛大节日, 如果佳所各寨侗族杨姓与杨再思无血缘关系, 不可能如此虔诚恭敬而持之以恒。我们不能仅凭杨芳的片言支字, 就把侗族人民杨姓公认的祖先颓预地说成是汉族吧。


明郭子章所著的《黔记》“ 土司、土官世传” 中说“ 黎平府” 属“ 曹滴、古州、中林, 翔耳、龙里、欧阳、赤溪” 七个长宫司皆杨姓, 再思裔孙也朱梁时, 再思据有徽诚州称解史‘ 孙通蕴即杨蕴、通宝、通楹当宋盛时相继入款, 始授宫, 杨氏之盛自此始“《象谱》称杨再恩“ 生子十二, , 附宋后均” 受土分镇滇、黔、派衍日繁各就家马, , 可能是基于《黔记》, 但是, 杨芳把区域扩大到云南, 一不知其据何经典。
贵州黎平县是‘ 十洞的领域, 也是“ 十洞诚州璐的领域, 从厉史规点着, 五代以前巳是潘、杨两大族姓分布地区, 必然早有杨民族姓居住但是, 一“ 十洞” 的中心是靖县“ 飞山洞” , 杨再恩和他的嫡系子孙不可能在太平兴国四年(979(附宋前即进入“ 五开洞” (黎平)定居《宋史》“ 西南溪洞诸蛮传” 载, 杨再思的后代纳土附宋后, 宋王朝仍以杨通宝、通楹先后任诚州刺史。诚州治所即靖县, 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北宋经营诚、徽州九十余带扩散掌州洞的杨氏族姓首领犹时叛时服。直到神宗熙宁五年(1072)。往派遣章悼率重兵“ 经制蛮事” 后, 始初步底定。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诚州为靖州, 徽州为漪竹孙, 直接派员统洽, 从而把杨再思的嫡系左迁黎平。上述推测, 虽无文献可考, 但与实际情况可能不致于相径庭
由于杨再恩在杨氏族姓中有崇高威望, 宋王朝为了羁糜杨氏, 安定人心, 曾于神宗元丰年(1075~1085)追封杨再思为“ 威远侯” 南宋理宗淳熙年间(1241~1252)又封“ 英惠侯” ⑧‘ 光绪《靖州直隶州志》载, 今靖县城西有“ 威远侯庙” 光绪《黎平府志》载, 今黎平县城北有“ 英惠侯祠” , 可能是建于追封杨再思之后。庙、祠均早已倾纪, 方志中仅存其名。
解放前见存的杨再思庙宇均名“ 飞山庙” 也有名“ 飞山宫” 的, 改名年代无考。据光绪《黎平府志》,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以前, 黎平府城和府属的洪州司已有“ 飞山庙”⑩。他如绥宁、会同、通道? ?的“ 飞山庙” 创建年代方志失载, 也许比黎平还要早一些清代, 贵__________州自省会—贵阳以下一般都建有“ 飞山庙据目前出刊的《贵州文物》第一期记叙, 贵阳的“ 飞山庙” 建于乾隆六年(1741)以前。其他地区无论是侗族或其他兄弟民族分布的府、厅、州、县城内都建有“ 飞山庙” 或“ 飞山宫” , 特别是侗族聚居区, 几乎是寨寨都有杨再思的庙宇胡长新在其所撰“ 杨再思墓表” 中说“ 庙之在城市乡村者, 水旱疾疫祷之辄应岁时生忌, 歌舞祀之。民有争, 胜负未决者, 相率质于神, 无情者辄这巡不放入” 此外, 人们还把杨再思的生辰定为六月初六日忌辰定为十月二十六日(注11), 届期往“ 飞庙” 敬祭者络绎不绝。这样看来, 杨再思的名声传播的区域是比较广泛的, 在侗、苗、汉族社会中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家谱》称, 杨再思因拒楚(马殷)“ 保障滇、黔, 民赖以安, 死后, “ 民思其德为之立庙” 与史实不符。但是, 杨再思生前可能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 从而博得人民的爱戴加以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弘历的推崇, 声名就更加昭著了。
杨再思的墓葬有二处一即《家谱” 中确定的长岭冈, 光绪《黎平府志》表为“ 宋追封美惠侯唐末诚制史杨再思墓” 一在今湖南靖县城西十五里的下乡, 光绪《靖州直隶州志表为“ 宋威远侯墓” 光绪五年前, 两墓均无碑光绪三年(1877), 黎平府知府袁开第亲往长岭冈渴墓, 光绪五年黎平府城乡人士始为立神道碑于墓前约五十米的大道旁碑高约三米, 宽一米有奇, 砷文楷书直行, 阴刻全文为“ 宋追封英惠侯唐末诚州刺史杨公再思神道碑二长岭冈, 一名“ 两路口” , 在黎平县东南三十里。由墓地南行里许即上、下平坝, 渔迹为大寨、占寨约七、八百家, 均侗族据杨华祖老先生说再思公病故靖州(靖州),先葬下乡, 后移膺长岭冈下乡是衣冠墓, 此地是真墓” 等语笔者怀疑两处差葬可能都是假的。不然, 官封侯爵鼎鼎大名的杨再思, 何以葬后几百年无人封墓立碑, 殊难理解。两墓孰真孰赓, 抑或都是假的, 只有等待出土后落实了。
杨再思与侗族密切效关, 笔者不揣固陋写作此文, 以供研究侗族历史参考由于史料不足, 笔者学术水平有限, 错谬在所不免, 尚希读者指正。
——————————————————————————————————
注释
①考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 均无杨再兴其人《宋史》所载的杨再兴是南宋人, 相距杨再思生活年代一百余年, 《通鉴》显然是错简。
② “我快”侗语称五(数目字)为“我” , 汉语义译为“五”, “ 快”与“开”, 同音, 音译为“开”。
③《宋史》“西南溪洞诸蛮传”。
④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上:“ 太祖乾德二年(964), 舒光雾逐叙州刺史钟承志奔武阳, 遂据其地” 又称“ 杨氏自五代以来, 虽相继据地, 大致得其半耳, 故叙州至宋尚存”。
⑤见湖南城步县《杨氏族谱》私家谱碟, 不无虚构但是, 杨再思附楚后, 马殷报请后梁王朝封受他词为诚州刺史, 是近情理的, 故采用。
⑥杨芳, 贵州松桃县人, 汉族清嘉庆年间以生俘张噶尔功封‘ 果勇侯” , 道光三年任湖南提督“胡长新所撰‘ 杨再思墓表“ 说‘ 高宗纯皇帝乾隆六十年, 楚苗攻扑松桃厅城, 焚烧关厢惟飞山庙烈焰四起而完好如故军民负神像入城。战守两月, 未伤一人当时大帅上其灵应, 救赐“宣威助顺”匾于祠。
⑧胡长新, 字子和, 黎平府城人, 汉族清末中“ 进土, , 以文名重一时, 著有《摘经堂》诗文集, 曾师事遵义郑珍, 与独山莫友之为友。
⑨(注11)据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⑩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载明万历二十八年, 参将邓子龙奉命镇压皮林(今从江、黎平交界的侗族大村寨)吴国佑等起义, 由洪州进黎平宿曹“ 飞山庙’ , 子龙假托梦寐谓杨再思前来助战, 因“捐金属材官胡朝文兴其庙宇”。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周时杨氏受姓始祖概述
>>杨氏源流------杨雄的始祖之说是杨姓寻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