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十三)-----旷世精英(10)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杨文广

杨文广(?-1074),字仲容,北宋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杨延昭次子,以班行位次讨伐贼人张海有功,援为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文广交谈,很钦佩他的才能,于是置于麾下。文广跟随狄青南征,任德顺军首领,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多次迁任左藏库使、带御器械,侍卫皇帝。治平中,商议宿卫将人选,英宗皇帝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于是升任其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副都总管韩琦令修筑筚篥城(今甘肃省武山县),断西夏通岷洮之路。文广声言该城喷珠,是块宝地,就率众急驰筚篥,天黑时到达,筑城工程已部分完成。第二天天快明时,敌骑大至,看到文广等兵将甚多,知道不可侵犯,于是退去。但遣书说:"当告知国主,以数万精骑驱逐你们。"文广派遣大将追袭,斩获甚众。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文广说:"先占领此地的人,有使敌惧怕的条件,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敌军知道此地重要,先占据此地,则我军想占领这里就很难了。"为此,皇帝下诏书表彰了文广,并赐裘衣、玉带、骏马。后来知径州事、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以后,辽人争取代州地界,杨文广献出作战阵图,并提出了攻取幽、燕等地的办法和策略,但还未实现就去世了,时年将近七十岁。死后皇帝赐其为同州观察使。

杨 覃

杨覃(公元958-1011),字申铴,汉太尉杨震第二十七世孙。唐有京兆尹杨凭居履道坊,仆射杨於陵居新昌坊,刑部尚书杨汝士居靖恭坊,当时人称"三杨",皆为盛门,而靖恭坊尤为著名。杨汝士弟杨虞卿、杨汉公、杨鲁士皆名显朝廷。杨虞卿在任工部侍郎、京兆尹时生杨堪,为太子少师。杨堪生杨承休,昭宗朝,承休以兵部员外郎出使吴越,适逢杨行密占据淮旬,绝其归路,因此留在浙中。杨承休生杨岩,即杨覃祖父,官任镇海军节度副使,领春州刺史。杨岩生杨郁,杨郁早亡。

杨覃在少年时献书给吴越国嗣王钱叔,钱叔私自封杨覃为著作佐郎。跟随钱叔归宋朝后,他被封为禹城尉。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杨覃举进士及第,授徐州观察推官,改任著作佐郎、知戎州。后来再迁任太常博士,任陕西行政长官,宣布百姓拖欠朝廷的税赋全部免除。杨覃本名杨谭,宋太宗赵光义给他改名为杨覃。淳化中,杨覃转任屯田员外郎、同判寿州。巡抚使潘慎修向朝廷呈报杨覃的优异政绩,皇上下诏书表彰嘉奖他,并命杨覃知州事。数月后朝廷召杨覃回京,还未上路。恰逢母亲去世,州民列状乞留,转运使知道后上奏朝廷,皇上下诏,同意杨覃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当时田重进升为永兴节度使,选杨覃与林特同判军府事,赐杨覃绯鱼,并赐御书历,给以实俸。田重进不守法度,杨覃处理军务多数不合田重进的心意,因此重进很不喜欢他,常常在面容和言辞上表现出来。于是杨覃上表要求改任别的职务,田重进不许,就转任他为都员外郎。当时朝廷征讨李继迁,调发粮草,因军务特急故令杨覃、林特苛急促办。杨覃主管刑罚,林特主管当即施刑,就是衣冠旧族也同罪同罚,因此人们对他俩甚为怨恨。后来杨覃改任职方员外郎。

咸平初年(公元998),杨覃迁任屯田郎中、三门发运使。吕蒙正在河南向朝廷推荐杨覃,皇帝下诏令杨覃入朝兼任三司磨勘、凭由、理欠司。咸平四年(公元l001)春,天气久旱,杨覃上言说:"古之用刑,皆避三统之月(即正月、十二月、十一月),汉时执行罪犯,尽在三冬之月,所以天灾不断;而唐太宗凡是施行重刑时,敕令朝臣减膳除乐。如今正当春季,万物正盛,时雨缺少,而京都狱案之事繁多,希望皇上诏令有司,凡死罪案件一律不要宣判,等降雨后,再恢复常典。仍希望自今天起,凡施行重刑日,应依照唐朝的办法,以体现至仁之德。"杨覃还给朝廷进献《时务策》五篇:一、御戎;二、用兵;三、为政;四、选贤;五、刑罚。

咸平五年(公元l002),杨覃权同知贡举,出任陕西转运使,皇帝赐以金紫。当时恰遇边臣言报继迁死了,要求乘此时机,大力讨伐贼人。杨覃建议说:"乘人之丧前去讨伐是无礼行为,况且其子尚在,必然有所准备,请诏令边臣谨慎守卫边疆。不要轻举妄动,待贼人众叛亲离时一举歼灭。"当时西域屯兵,朝廷对军兵调拨十分频繁,逼使朱台符一心在战事上有所作为,而杨覃则因循守旧,并且说边事不宜重新张设。当初,寇准知青州,朱台符在寇准属下任通判,这时寇准已任宰相,杨覃知道朱台符凭借自己是寇准旧僚,暗地里上书告他。就这样杨覃因在边事上不合朝廷用意被徙知随州。王超节制汉东,将杨覃调往唐州。

景德二年(公元l005),杨覃被召回朝。由于河北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因此朝廷命杨覃到澶州、滨州、棣州、德州、博州巡抚赈济贫民。他出知潭州,王师讨贼,军需供应多出自长沙。曹利用知道后,下诏书表彰他,给他加官刑部郎中。大中祥符二年(公元l009),杨覃代冯亮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一个多月后,改任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

杨覃做官特别勤政,所到之处以很能干成事著称。南海有蕃舶之利,前前后后的行政官员都因此声名狼籍,惟有杨覃以廉洁称著于世。朝廷为此给他加官谏议大夫。大中祥符四年(公元l011)去世,时年五十四岁。朝廷派遣其长子奉礼郎杨文友乘坐四匹马拉的车赴丧,诏令本州护送杨覃灵柩还家,一切费用由朝廷支付。并录杨覃次子杨文敏为扬州司士参军。

杨覃从弟杨蜕及从子杨侃、杨傅并登进士第,杨蜕官司封员外郎。杨侃后来改名杨大雅。

杨 偕

杨偕,字次公,坊州(今陕西黄陵东南)中部人,唐左仆射杨於陵六世孙,杨震第二十六世孙。父杨守庆,在广南刘氏处做官,归朝后为坊州司马。杨偕少年时就跟随种放学在终南山做事,举进士,脱去布衣,在坊州任军事推官、知开源县,再调任汉州军事判官。一次行路时,一个观看阴阳灾异的术士对杨偕说:"你知道世上有化瓦石为黄金的事吗?"就给杨偕当场表演,果然点石成金。术士想要把点石成金的法术教给他,杨偕说:"我吃的是皇家的饭,怎么能干点石成金的事呢?"术士说:"你的志气很高,远非我等可比。"于是术士出户,不知去向。

在任官吏期间,杨偕多次向朝廷上书评议时政,又上所著文论。后来朝廷让他参加学士院考试,未能考中,改任他为永兴军节度推官。他又上书评论陕西边事,朝廷让他再次参加考试,他未去,就迁任他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审判院详议官,再迁太常博士。宋绶推荐他为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他与曹修古联名上书,被贬为太常博士、监舒州税。后来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光州,改侍御史,为三司度支判官。

当时郭皇后被废,杨偕与孔道辅、范仲淹都持反对态度,为郭皇后辩解。孔道辅、范仲淹为此被贬出朝廷,而杨偕仅处以罚金,杨偕提出情愿与孔道辅、范仲淹一同贬出,吏部不采纳他的意见。富民陈氏女被选人宫,将要作皇后,杨偕又上书给皇上,重谈郭皇后被废之事,于是让他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马季良因罪被贬斥安置到滁州,提出辞官归居。杨偕说,辞职归居只适用于优贤者,犯罪的人是元权辞职归居的。他又多次论述升降任用中的弊端,仁宗很敬重他,及时予以采纳,让他兼任吏部流内铨,徙三司度支副使,升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杨偕审察出知定州夏守恩赃银数万两,守恩被流放岭南。第二年,杨偕母去世,他提出终生不再做官,朝廷不许,进升他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

元昊造反,刘平、石元孙在延州(今陕西延安)战役中战败被俘。杨偕知道后,就假造朝廷书信派人送到延州说:"朝廷遣救兵十万至矣。"命周围郡县大备粮草、什器等待官军到来,等到朝廷真的发来书信时,贼兵早已吓跑了。夏竦为陕西经略使,请求增置土兵,将戍兵交归卫京师。杨偕说:"现在关中钱财贫乏,再增土兵,只能使朝廷费用增大。如今贼人势力正盛,就是大增土兵,也不能让戍兵东归京师,而你害怕打败仗获罪,想以兵少作为解脱的办法。"夏竦上奏朝廷说杨偕不忠,阻止他同敌人作战的计划,杨偕据理力争。当时陕西商议建立五保组织,杨偕认为这是个扰民组织,弊多利少,就上书请求不要设置。因此他被调往陕州,又徙河东都转运使。皇帝下诏在三路之民中募兵,杨偕又说:"现在兵并不少,只图兵的数量多,而不知加紧练兵,提高作战能力,兵越多反倒易败,况且兵多了容易使国家贫困、军需供应也成了困难。"但当时的人都认为兵多了好,而只有杨偕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

后来杨偕进枢密直学士,知并州。到了元昊率兵侵犯时,皇帝密诏杨偕选精兵强将万人,策应麟、府二州。杨偕奏道:"出师临阵,无纪律则士不用命。今发农卒赴边,恐怕在路逃跑和临阵退缩,不听号令,请以军法从事。"皇帝下诏同意杨偕所请。并州人知道后大为惊畏。有个中官干预军事历来蛮横,以前的军帅不敢惹他,总是宽容优待他。杨偕到任后,无论将帅还是士兵,一律依军法办事。他令中官率所部兵跟随副总管开赴河外,并警告他说:"遇贼将战,一定要报告副总管,接受副总管的指挥。"中官不服从副总管节度,杨偕严厉地批评他说:"你知道违抗主帅命令要斩首吗?"中官非常惧怕,汗流不止,将笏板坠落地上。第二天即告病假,不长时间就死了。从此以后军政肃然。

元昊大肆抢掠河北,皇帝诏令修筑宁远寨。杨偕说,宁远寨在河外,位于麟州与丰州之间,无水泉可守。请建新麟州于岚州,有白塔地可建寨屯兵。并说:"迁有五利,不迁有三害:省国用,惜民力,这是一利;内御岢岚、石府州沿河一带贼所出路,这是二利;我据其要,则河冰虽合,贼不敢过河向东,这是三利;商旅往来以通财货,这是四利;方河冻时,在此屯兵马五七千人,以张声势,这是五利。今麟州仅运输粮草一项就费值千钱,如果死守旧城不迁,则河东之民苦于粮草不能按时调进,这是一害;孤城容易吸引贼人来攻,这是二害;道路险阻,援兵难以接继,这是三害。况且州之四面全属羌人,如贼人来攻,荡然一空,只存孤城,如同人一样四肢尽废,首面心腹独存。如今契丹又与西域共谋,待天冷冰冻后即来攻河东,如果朝廷不想防御抵抗的办法,而修宁远寨,只能是求虚名而忽视了大患啊。况且灵、夏二州,皆汉、唐时设郡,都废弃搬迁了,一个麟州何足惜哉!"书上奏后皇帝对辅臣说:"麟州古郡也,咸平中年曾经被贼寇围攻过,并非是不可守。如今突然弃之,是将退而以河为界呀,宜通知杨偕快速修复宁远,以援助麟州。"第二年,朝廷改任杨偕为左司郎中、本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赐钱五十万。杨偕向朝廷提出要答应六件事:一、不准中人干预军事;二、迁麟州;三、以便宜从事;四、精减多余的军兵;五、招募武士;六、专捕援。并且说:"能用臣言则受命,否则就不领命。"朝廷不从,杨偕多次上奏不停,于是将他罢知邢州,迁沧州。他要求当面汇报军事,于是召他回京,令他间日上朝。

杨偕在并州时曾论《八阵图》及进神盾、劈阵刀等阵法,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盾。回朝后,皇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演示后,皇帝很高兴,就下令诸路推行这个阵法。后来王吉果然使用了杨偕的刀檐法,在兔毛川将元吴打败。后来杨偕迁任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复任左司郎中。元昊乞和但不愿称臣,杨偕认为,朝廷连年征战,国力日衰,应暂时答应元吴的要求,以慢慢谋图诛灭他的办法。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等多次劾奏,"杨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吴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不忍加戮,请将他调出去,不宜留在京师".皇上将王素、欧阳修等人的奏章送给杨偕观看,杨偕心里很不好受,就要求赴越州,中间又改为杭州。当时蔡襄请假路过杭州轻游里市,有人给杨偕出主意叫上书告蔡襄。杨偕回答说:"蔡襄过去为公事反对过我,但我怎么能以私报复人家呢?"他又向朝廷送上《太平可致十象图》。

杨偕调回朝廷后,兼太常、司农寺,改右谏议大夫。后来请求告老还乡,以尚书工部侍郎辞职归居。他在离开朝廷时,皇帝特地设宴欢送。去世后,遗奏《兵论》一篇,皇帝很爱怜他,特赠他兵部侍郎。杨偕性情刚正而忠诚质朴,敢说别人都不敢说的话,他多次上书评论天下大事,执掌朝政的人多认为他迂阔难用。他特别喜爱兵法,著有《兵书》十五卷,《集》十卷。

杨大异

杨大异,字同伯,汉太尉杨震后裔,唐天平节度使杨汉公之后。十世祖杨祥,对父母至孝,父亲亡故后,悲哀至极,泪尽继以血,并在父亲墓旁筑小屋居住守陵终生。朝廷知道后,褒封杨祥为至孝公,赏赐名木栽植墓道,以旌表其孝。

杨大异跟随胡宏攻读《春秋》,嘉定十三年(公元l220)登进士第,授衡阳主簿。在职期间政绩卓著,调龙泉尉,代理邑令。当时适逢饥荒,提刑司派遣吏人在市上出售米二百石,米价很高,民人贫困无食。杨大异令以收购时的价格出售,民人十分感激他的德行。提刑赵与箬大怒,以违抗上司意图将他调任安远(今江西省安远县)尉。

安远邑有峒人不断作乱,官军讨伐长年无所获,于是就下书请杨大异前去征讨,大异只要一人跟随他,乘轿进入峒寨。峒人知他来到,手执利刃成列以待。大异晓之以理,与他们一起分析造反扰民的前景祸福,使峒人深受教育,皆伏地叩头,愿改过自新。杨大异将委任官职的文凭留下为质,同其首领数辈出降朝廷。朝廷奖赏了大异,让他迁任吉州户曹,改广西经干,又以消除贼盗而获赏,并任他为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后来,北兵攻入成都,大异跟随制置使丁黼与敌巷战,被敌打败,他身上多处受伤而死,全家皆遇难。清早部下偷偷去埋葬他时,他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回朝后,进升他为朝奉郎,石门县宰,并任通判溧阳,管理州事,皆有惠政。离任时,男女老少都跑来挽留他,大异只好穿便衣偷偷离去。朝廷升任他知登闻鼓院,迁大理寺丞,平反冤狱七案。朝廷召他上朝谈论时政,他大谈得失,违背了宰相的意愿,让他出知沣州。理宗说:"是四川死节更生者杨大异耶?论事切中事理,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宰相回答说:"此人尤其长于治民",于是理宗以礼节令杨大异兼庾事、进直密阁、提点广东刑狱兼庾事。

当时,常平司拖欠税赋很多,对负税者严刑拷打,全力追收,行贿受贿贪污等不正之风不断发生。大异与负税者协商,约法三章,将其全部释放回家,负税者按照约法全部按时缴完,使吏人无法施其奸。大异还到张九龄故宅曲江出访,建立湘江书院,以纪念张九龄。后来朝廷改任他提点广西刑狱兼漕、庾二司,所到之处奸吏屏息,寇盗绝迹。凡是可以为民兴利除害的事,大异必然向朝廷奏报施行。他又建立宣成书院,以纪念张械、吕祖谦。广海幅员数千里,在他的治理下,道不拾遗,其政绩之好为上报者之最。

大异还不到六十岁就要求告老离职归居,朝廷不许。大异四次上书求退,朝廷方才同意。封他为秘阁修撰、太中大夫、提举崇禧观、醴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大异回到家乡后,与居民无异,学者都云集其处,他讲学谆谆,与学者共同研习经旨,条析理学,在家食祠禄二十四年,卒年八十二岁。

杨万里

杨万里(公元ll24——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人,杨震第二十九代孙。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中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当时,力主抗金的宰相张浚被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一到永州,三次登张浚门拜访而不得见面,后写书信给浚迫切要求拜见,始得相见。张浚勉励他正心诚意,好好学习。杨万里很敬佩张浚的指教,就把自己读书的书室命名为"诚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ll61),张浚又被朝廷起用为相,把杨万里推荐给朝廷,让万里任临安府教授,因父去世,未能赴任。后改任他知隆兴府奉新县。在任知县期间,收缴赋税不到百姓家里逼要,而是采用将拖欠赋税的人名逐个公布于市,让民人互相监督的方式。这样做百姓觉得公平合理,都高高兴兴地去主动缴纳,既使赋税收缴完成顺利,也使社会治安井井有条。当时的宰相陈俊卿、虞允文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朝廷召他为国子博士。侍讲张式因对唐张说有不同评论,朝廷让其出守袁州。杨万里认为不该因此事将张式贬出,就将张式留了下来,专就此事给宰相虞允文写送书信,说张式的观点是对的,规劝虞允文不要将张式贬出。张式虽然没有留在朝廷,但大臣们都认为万里的这种做法值得钦佩和赞赏。后来杨万里迁任太常博士,不久又升任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很短时间又提升为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杨万里率师将其剿灭,孝宗称赞他说:"仁者之勇".于是朝廷有重用他之意,让他担任提点刑狱。他请求朝廷给潮州和惠州修筑外寨,潮州主要用于镇贼之巢,惠州主要用于扼贼之路。后来因积劳成疾而离职,调回朝廷任尚左郎官。

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点名提拔杨万里为侍读,宫内的臣僚都为挑选了正派的人而相互祝贺。他教东宫的人读《陆宣公奏议》等书,边读边联系实际讲解,教育官僚从中吸取营养。太子深受启发教育,对他特别尊敬。王淮任丞相,有一天万里问道:"宰相的首要职责是什么?"王淮回答说:"选拨人才".万里又问:"谁是人才?"并当即写出朱熹、袁枢等六十多人名单献给王淮,王淮依先后次序一一提拔使用。他历任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

淳熙十四年(公元ll87)夏旱,皇帝下诏令杨万里分析干旱的原因和对付旱象的办法。万里说:"旱了两个月了才求办法,难道不觉得迟了吗?上自侍从,下至馆职,难道不觉得失职吗?现在之所以大旱,主要是皇上的恩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所以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接着他提出了四条对付的办法,言辞十分恳切。高宗去世,孝宗欲行三年丧,命皇太子参决国家各种政务。杨万里上书力谏,且给太子上书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也觉得害怕。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与朝臣集体商议,独以吕颐浩等姓名配飨祭祀,万里给皇帝上书指陈洪迈的错误做法,指名张浚必须参与此事,并说洪迈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指鹿为马。孝宗阅后很不高兴地说:"万里将朕当成何等皇帝!"因此事让万里出知筠州。

光宗即位,召杨万里回京任秘书监。万里入朝对光宗说:"天下有无形之祸,招祸的根子不在权臣而又招祸于权臣;混乱不根源于盗贼而又混乱于盗贼,这不是用'朋党论'能够解释的。看来最容易让皇帝生气的事莫过于'朋党',使天下人才不能得到任用也莫过于朋党。朋党论兴起,其上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过去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愿陛下建皇极于圣心,多听多看,是君子就起用,是小人就罢斥,而千万不要问他是那个党派的人。"又说:"古之帝王,虽然有让知己者为他掌权,而不知臣下盗用其权。大臣盗用则权在大臣,大将盗用则权在大将,外戚盗用则权在外戚,近侍盗用则权在近侍。窃权最难防的唯有近侍,他们不是公开窃权而是私下窃权。窃权始于私窃,其终必至于公窃,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绍熙元年(公元ll90),杨万里被借调到焕章阁任学士,让他接待金国贺正旦使者,同时他还兼任实录院检讨官。当时《孝宗日历》一书编成,参知政事王蔺以过去的事例让杨万里为该书写序。而宰臣让礼部郎官傅伯寿写序,万里以失职要求免去自己职务,皇帝宣谕勉留。一会儿送来《孝宗圣政》,万里奉进,孝宗很不高兴。于是让万里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廷商议准备在江南诸郡发行铁钱,万里上疏说不便施行,于是不奉诏,违犯了宰相的意旨,将他改知赣州。杨万里不赴任,要求去祭祖先,于是任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以后不再出来做官。

宁宗即位后,召杨万里去京都临安,万里辞而未去,被升任为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朝廷对他尊养后,他要求辞去职务,进宝文阁等候皇帝诏令辞官归居。嘉泰三年(公元1203),皇帝下诏进升他为宝谟阁直学士,并赐衣带。开禧元年(公元l205)又征召他回朝廷继续工作,开禧二年(公元1206)升宝谟阁学士。这一年杨万里去世,时年八十三,皇帝赠他光禄大夫。

杨万里为人刚正,孝宗开始爱其才,在周必大跟前了解他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万里的好话,从此以后不再重用他。韩佗胄做事,想把四方知名之士全都网罗在自己周围,曾修建了个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园作记,答应事成之后升他为掖垣。万里回答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韩佗胄十分生气,改命他人作记。万里在家十五年,天天都思念着国家。韩佗胃专权越轨的行为一天比一天严重,万里忧愤快快成疾,家里人知道是因忧国的缘故,所以凡邸吏通报时政的事皆不告诉他。忽一日族子从外面回来,突然说道韩佗胄用兵之事,万里恸哭失声,在纸上写道:"韩佗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写完就去世了。

杨万里精于写诗,初学江西诗派,后来风格转变,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借鉴,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平易自然,清新活泼,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诚斋体,与陆游、范成大、尤袤等人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诚斋诗话》等,宋光宗曾为他题"诚斋"二字,故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一生作诗二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一部分。他也能写文章,部分诗文关怀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较为深切。死后皇帝赐谥文节。

杨士奇

杨士奇(公元l365——1444),汉太尉杨震后裔,名寓,以字行,明江西泰和人。早孤,因母改嫁罗氏,故他随母曾姓罗,后复杨姓。家庭特别贫困,学习刻苦,授徒自给。经常在湖、湘一带出游,在江夏住的时间最长。建文初年(公元1399),朝廷集诸儒修编《太祖实录》,杨士奇被推荐作为教授。正要成行,王叔英又以史才向朝廷推荐他,于是召入翰林,任编纂官。不久,朝廷命吏部考第史馆诸儒,尚书张纰拿着杨士奇的答卷说:"这不是一般的文章。"于是向皇上奏为第一,授士奇吴王府审理副,仍供馆职。成祖即位后,改任编修。后来,士奇入内阁管理机务,数月后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公元l404),朝廷选取官僚,以杨士奇为左中允。五年后晋升为左谕德。士奇做事十分谨慎,在私居从不言公事,就是至亲也别想从他口中探听到朝廷的事。在皇帝跟前,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应对。谈论事情观点正确,人有小过便为之掩饰。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南方土特产品馈赠朝廷大臣,有人把馈赠名单送给皇帝,皇帝看名单上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问是何原因。徐奇回答说:"杨士奇去广东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恰好有病没有参加,不知他是否接受馈赠,因此独没有他的名字。"皇上当即命令将名单销毁。永乐六年(公元1408),皇帝北巡,命士奇与蹇义、黄淮留下辅导太子学习。太子喜欢文辞,赞扬善王汝玉给他送来作诗的法则,杨土奇说:"殿下应当留意《六经》,闲暇时则应观看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赞扬士奇说得很好。

当初成祖起兵时,汉王高煦多次大战有功,皇帝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然而并未立为太子,于是汉王有怨气。因此汉王与赵王高燧联合起来说太子的坏话,皇帝有些心动。永乐九年(公元l411),皇帝回到南京,召杨士奇问太子代理朝政状况,士奇回答说,太子十分孝敬,并且说:"殿下天姿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之托。"皇帝听了十分高兴。永乐十一年正月初一发生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停止朝贺,侍郎仪智坚持不能朝贺。杨士奇即引用宋仁宗罢贺的故事,竭力劝阻,于是停止朝贺。永乐十二年皇帝北征,杨士奇仍然辅导太子居守京城。汉王说太子坏话越来越厉害,皇帝回京以迎驾迟缓尽将东官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到,皇帝赦他无罪,召问太子情况。士奇叩头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有耽误,皆属臣等之罪。"皇帝理解他的用意。、京都诸臣都弹劾杨士奇不应独赦,于是将士奇下锦衣卫狱,不几天就释放了。永乐十四年(公元l416),皇帝返回京师,听到汉王想夺太子位的计谋和种种不轨行为后问蹇义。蹇义不敢回答,乃问士奇。士奇说:"臣与蹇义俱侍东宫,外人不敢对我二人言汉王的事,然而汉王两次派遣去藩邦,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迁都,不断请求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皇帝默然无语,起身回宫。居数日,皇帝尽知汉王事,于是削去他身边的两名护卫,并令汉王居住乐安(今山东惠民)。永乐十五年,朝廷升杨士奇为翰林学士,兼故官。永乐十九年,杨士奇改任左春坊大学士,仍兼翰林学士。永乐二十年,他又因辅导有过失被下锦衣卫狱,仅十天时间就释放了。

仁宗即位,杨士奇升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皇帝在便殿办理朝政,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皇帝望见士奇,对他二人说:"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士奇进殿后说:"皇上施恩诏令减少岁供才两天,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矛盾。"皇上立即命令减少一半。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吕震要大臣都除去丧服,杨士奇说不可,吕震很生气地大声叱责他。第二天皇上头戴素冠,身穿麻衣,腰系麻带而视朝,廷臣中惟有杨士奇和英国公张辅身穿丧服。朝罢,皇上对周围的人说:"梓宫在殡,易服岂臣子所忍言,士奇执是也。"于是士奇进升少保,与同官杨荣、金幼孜并赐"绳愆纠缪"银章,得密封言事。不久,杨士奇又进升少傅。当时藩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将军队多余的马匹送给有司。杨士奇说:"朝廷选贤授官,如今使用牧马,是重牲畜而轻士人也,怎么能把这种做法昭示天下和后世。"皇上同意李庆建议,不让再说下去。士奇还要说,李庆又不报告皇帝。过了一会儿。皇上在思善门召士奇说:"朕并没有忘记你刚才说的话,听说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念你孤立,恐为其所伤,不想按你说的作结论,现在朕已有辞矣。"于是亲手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写的说养马不便的疏奏,令草敕行之。士奇叩头拜谢。群臣练习朝正旦仪式,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上书反对,吕震压书不报。士奇又奏,一直在庭中等到夜漏十刻,才上报皇帝同意了。过了一天,皇上召见士奇说:"吕震每件事都误朕,要不是你等提出,将悔之无及。"后命士奇兼兵部尚书,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

皇上在做太子代理国事时,恨御史舒仲成,这时想给舒治罪。杨士奇说:"陛下即位下诏说,凡以前忤旨者,一律赦罪。如果给舒仲成治罪,则诏书失去信誉,害怕的人就更多了。如果像汉景帝对待卫绾那样,不是很好吗?"皇上当即予以采纳,不再治仲成罪。有人说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皇帝大怒,令降一官。士奇说没有这回事,于是又恢复了虞谦的俸禄。又有一次,大理少卿弋谦以谈论朝事而获罪。士奇对皇上说:"弋谦应诏陈言,若给他加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皇上当即进升弋谦为副都御史,并下敕书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时有人上书歌颂太平盛世,皇上将此书出示诸大臣,大臣们都认为很好。士奇独说:"陛下虽然恩泽被于天下,然而流徙的人尚未回家,疮痍尚未恢复,民尚缺食。如果再休养生息数年,就可以达到太平盛世了。"皇上说:"很对。"并回头看了一下蹇义等人说:"朕待你等以至诚,就是希望你们帮我纠正错误。惟有士奇曾经五上奏章,而卿等皆无一言,难道朝廷真的没有缺点错误,天下真的太平?"诸臣惭愧而退。这年四月,皇上赐杨士奇玺书说:"过去朕做太子代理国事时,卿侍左右,同心合德,徇国忘身,屡历艰虞,曾不易志。及朕嗣位以来,你把各种好计策都告诉朕,期望朕把国家治理好,对朕忠心耿耿,朕全都记在心里。现在朕创制'杨贞一印'赐卿,以成明良之誉".不久,杨士奇修编《太宗实录》,与黄淮、金幼孜、杨溥皆任总裁官。不几天皇帝有病,召杨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书敕召太子于南京。

宣宗即位,杨士奇修编《仁宗实录》,仍任总裁。宣德元年(公元l426),汉王朱高煦造反,皇帝亲自征讨。剿平后回师停留在献县单家桥,侍郎陈山迎接拜见,说汉、赵二王实则同心,请求乘势袭击彰德,捉拿赵王,杨荣大力赞成。杨士奇说:"事当有实,天地鬼神是不可欺骗的"杨荣厉声说:"你想乱大计吗?如今逆党言说赵王确实参与了谋反,怎么能说没有实据?"士奇说:"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皇上如今惟有两个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应当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错误而已,何必加兵,伤害皇祖在天之意。"当时只有杨溥赞成杨士奇的意见。将要进谏时,杨荣先进入,士奇接着进去,但守门的人不让他俩见皇帝。过了一会儿,皇帝召见蹇义、原吉,二人把杨士奇的话告诉给皇帝,皇帝当初也并无给赵王治罪的想法,于是作罢。回京后,皇上反复考虑士奇的话。对士奇说:"今议者多言赵王谋反,怎么办?"士奇说:"赵王最亲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的话所迷惑。"皇上说:"我想把群臣的奏章送给赵王,让他自己处理怎么样?"士奇回答说:"很好,如果你能再写一封信就更好了。"于是令使臣拿着皇上的书信去见赵王,赵王得书大喜,哭着说:"吾生矣。"立即上表致谢,并且将自己的护卫献出,此后再无人说赵王事。皇上对赵王越来越好,并对士奇说:"赵王之所以得以保全,卿之力也。"于是赐士奇金币。

当时交止多次反叛,朝廷屡发大军征讨,皆失败。交止黎利遣人伪请立陈氏为皇后。皇帝也很厌烦打仗,就想答应这个请求。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皆言立陈氏为后无名,只能让天下人说朝廷软弱。皇帝召杨士奇、杨荣共同商议,二杨都说:"陛下为了爱惜民命安抚荒服,不算无名,汉弃珠疰,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可以答应他。"过了一会儿,帝命选择去交5止的使臣,蹇义推荐伯安,说其善于口辩。士奇说:"言不忠信,虽蛮貊之帮不可行。伯安小人,去了必然辱国。"皇帝认为说得很对,就另遣使臣。于是弃交止,不再用兵,每年省军费巨万。

宣德五年(公元l430)春,皇帝陪同皇太后去拜谒皇陵,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朝太后于行殿,太后慰劳了这些人。皇帝对士奇说:"太后对朕说,先帝在青宫,惟卿不害怕触犯,先帝能听从你的话,所以不败事,又教诲朕当受直言。"士奇说:"这是皇太后盛德之言,愿陛下念之。"杨士奇年老有病,上朝或朝见太后,不用奏报。皇帝曾穿便服于夜间到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叩头说:"陛下何必以社稷宗庙之身自轻?"皇帝说:"朕想同你说几句话,所以来了。 "过了几天,抓了两个盗贼,有异谋,皇帝召见士奇,把原故告诉他,并且说:"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皇帝因四方屡遭水旱,召士奇商议下诏宽恤,免除灾伤者租税及官马亏额。士奇于是请求免除拖欠的赋、薪、草、钱,减官田数额,理顺冤滞,取消工役,以广德意。于是民人大喜。过了两年,皇帝对士奇说:"恤民诏下已久,如今还有可恤的吗?"士奇回答说:"前诏减官田租,而户部征收税赋依然如故。"皇帝变色说:"今首行之,废格者论如法。"士奇又请求皇帝抚恤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又请求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举所知,推荐各方面郡守候选人上报。当时皇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称为治平。皇帝于是仿古君臣游乐事,每年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也以时巡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跟随赋诗唱和,从容问民间疾苦。有所论奏,皇帝皆虚怀听纳。

宣帝初即位时,内阁有臣七人,陈山、张瑛以旧恩人东宫,因不称职而调出任他官;黄淮因病离职归居;金幼孜去世;阁中惟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开朗果毅,遇事敢做敢为,多次跟随成祖北征,能知边将贤否,隘塞险易远近,敌情顺逆。然而颇通馈赠,边将给他赠送良马,皇帝也知内情,于是问杨士奇。士奇回答说:"杨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因小过而介意。"皇帝笑着说:"杨荣曾经在朕前说过你和原吉的坏话,而你还为他的地位着想?"士奇说:"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杨荣。"从此宣帝不再为杨荣的缺点而犯愁。后来杨荣知道了此事,觉得自己愧对士奇,于是相得甚欢。宣帝也特别爱他俩,先后赐给珍果、醪醴、金绮衣、币、书器等。

宣宗崩,英宗即位。当时英宗正好九岁,军国大事报告太皇太后。太后特别信任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派中使叫来商议,然后裁决。三人也都很自信,侃侃行意。士奇首先要求练士卒,严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侦事校尉。又请依次免除租税,慎刑狱,严核百司。这些意见皆被采纳施行。正统之初,朝政清明,确有士奇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公元l438),《宣宗实录》成,杨士奇进升为少师。正统四年,他要求离职归居,朝廷不许,敕令回家扫墓祭祖,不长时间返回朝廷。当时中官王振有宠于帝,逐渐参与朝政,他引导皇帝以严御下,大臣往往下狱。靖江王朱佐敬私赠杨荣黄金,杨荣先回家扫墓祭祖,回来后不知此事。王振想借此搬倒杨荣,杨士奇全力解救,方才得免。不长时间杨荣就去世了。

杨士奇、杨溥越来越孤单。第二年朝廷大兴军兵征讨麓川,库藏耗费,士马物故者数万。又过了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权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稍有抵触,就逮捕入狱,廷臣人人恐惧,杨士奇也制止不了。

杨士奇耄耋之际,儿子杨稷非常骄横,曾以暴力杀人,言官交章弹劾杨稷,朝议不让加法,将奏状送给士奇。又有人告发杨稷横虐数十事,于是下令追究。但当时因士奇年老有病,天子恐伤士奇心,就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正统九年(公元l444)三月去世,年八十岁,赠太师,谥文贞。有司乃依法将杨稷处死。



杨士奇雅善知人,喜欢推荐寒士,于谦、周忱、况钟等人,皆为士奇推荐,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

杨士奇颇具文名,著有《三朝圣谕》、《文浦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东里全集》等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十二)---------旷世精英(9)
>>杨氏源流(十四)-------旷世精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