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文化--------杨家埠年画与四川文昌文化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宫崎清


在1997年年底,我带着杨家埠年画研究的课题,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这座山水秀丽、历史悠久的著名的年画之乡,当我问去往杨家埠村的路时,就遇到了一位身穿对襟花棉袄、手提柳筐的“山东大妮”,她不但热情地把我送到去往杨家埠村的汽车站,还用洪亮的大嗓门嘱咐汽车乘务员:“这个人是外地来的,要去杨家埠村,你一定要在杨家埠村口上停车。”说完又从柳筐里拿出一根大青萝卜,一定要送给我路上吃,并说:“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赶不上俺潍坊的萝卜皮,你就尝尝吧”。真是盛情难却,我收下了这位大姐的“神萝卜”,也收下了潍坊人的一片热心,虽然是第一次来潍坊市,我却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杨家埠的年画,也如同潍坊市的人一样,色彩明快,线条粗犷,内容以吉祥喜庆为主,又有众多的历史故事和美好的、平安的神话传说题材,它是反映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自饮自乐自醉的欢娱的心情写照,因此,杨家埠年画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国企业的投资,农村走向城市化、工业化的同时,对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带来了冲击,许多传统文化甚至于烟消云散,使得今日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聪明的潍坊市人却成功地避开这一悲剧,他们没有让这一代表潍坊地域文化的“杨家埠年画”化为尘封的历史,而是把它当做资源来发掘,并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推广。改革开放之后,杨家埠年画在原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华君武提倡“要恢复潍坊木版年画”以后,潍坊市和它周围地区的文化局于1977年7月在潍坊市举办了年画创作学习班,共有600多人参加,同时创作出了1100多件年画作品;同年11月在山东省美术馆又举办了优秀创作人员创作学习班,他们的创作与早期收集来的传统杨家埠年画以及建国以后各个时期的杨家埠年画作品于1978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同时展出,展览得到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及王朝闻、臧克家等专家的重视,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至此之后促进了在杨家埠村先后成立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等组织和机构的发展,为杨家埠年画的生产和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定下了重大的发展与开发指导方向。同时,为了使杨家埠年画更加广泛销售,杨家埠年画研究所把其年画制作成“年画挂历”,年画缩刻印制的《山东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画册等等,这为研究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便利的历史资料,也为收藏家们收藏和保留下杨家埠年画的历史版本提供了良好的取材机会。同时它在对外国的文化交流中,作为积极的友好交流的手段,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杨家埠年画作为中国古朴的乡土地域文化,它以自生自长的特色和其他地域的年画所不能比的生命力,不仅大大地提高了潍坊的知名度,而且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具有独有特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杨家埠的传统年画更加艳丽,这一成功的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现代中国为了发展经济,只重视外来的投资企业和乡村向工业化发展的盲目追求现代化的思想。

  在探究杨家埠年画传统地域文化渊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杨家埠人是四川省梓潼县的64支杨氏中的一支据杨连元和杨乃瑞的家族宗谱、杨家埠村志的记载 ,自明初洪武年间迁入潍坊市杨家埠村的。研究杨家埠年画与梓潼文昌文化的渊源,有两个问题成为年画研究者注目的主要课题。我在1999年4月特地到四川梓潼县进行了考察。

  一、杨家埠村的杨氏是梓潼县的杨氏的哪一支后裔

  我到了四川省的梓潼县后,对县中的64个杨氏的后裔进行了调查,当地的杨氏后裔,大多是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年至1795年)为镇川而迁梓潼县的,而在对梓潼县城中和街的“杨氏祠堂”旧址进行调查中找到了一支更为古老的杨氏支系现在的梓潼县二轻局 ,据其杨氏后裔人杨德韦老人(65岁)所讲他是宋朝抗金英雄杨继业的后代,他的先人是因抗金而在宋亡之时从开封到山西,而被元初的金兵追查进蜀避难移住在梓潼县的,他曾听他的二爷讲,明初洪武年间山东省因经过多年的战乱,人力缺少,他的先人有一位爷爷带着两个儿子被迁入山东省,但是去山东省的哪里就不知道了,同时他还详细地讲述了宋王敕给杨家的“三道神诏”(圣旨宽10厘米、长25厘米),及宋王赐给他家的一对西夏进贡来的“宫灯”。其“宫灯”质地是黄白色(高70厘米、宽50厘米),宫灯的图案是用珠子串制而成,结有绒穗、下边是白色的边,而且还有铜丝所做的纹样,可惜的是在1953年时因二轻局占用了他家的祠堂建了酒厂,把杨家的后裔全部迁出,只有他一家还住在二轻局旁边的后院里。而那“神诏”和“家谱”被工人和造反派们扯掉做了手纸而用。“宫灯”也被毁掉丢了,这些史物所见到的酒厂第一任厂长黄加易老人和杨德韦老人的堂妹杨德惠老人都描述了当时“杨氏祠堂”在春节时、在祠堂里悬挂“宫灯”的景象和房梁上悬挂的“杨氏祠堂”的匾的后边“三道神诏”所放的位置等等生活情景,由此推测梓潼县城中和街的“杨氏祠堂”的杨氏,从历史的事物和历史时代的变迁的过程而推测,很可能同杨家埠村的杨氏是一脉同宗的。

  二、杨家埠年画与梓潼县文昌文化的渊源

  在杨家埠年画中,典型的造型特点是“头大身子小”,内容常为“多子多福”“金榜题名”“富贵吉祥”等。贴在堂房的青年夫妇门上的年画多为“麒麟送子”“美人条·麒麟送子”及贴在堂房正门上的“五子登科”的门神年画(当地又叫做“金童子”“美人条”“五子年画”),是杨家埠年画中,对未来的子孙繁荣、科举进官和荣耀光祖的美好愿望,是最有代表性的杨家埠年画作品。

  在“金童子”“麒麟送子”的门神年画中,(雄为麒、雌为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灵神曾的龙、凤、龟、麟之一),兄弟二人同骑一麒麟、弟俯于麒麟头上,一手高举宝盒,宝盒中祥云飘飞,祥云上有“兰房生贵子”,与“桂阁户麒麟”的对句;兄驾麒麟,一手侧举牡丹花与石榴果,身佩“长命锁”上面刻有“金鱼”与“满堂”之对句,它象征着“榴开百子”“富贵有余”“长命百岁”之吉祥寓意。而另外一种的“美人条·麒麟送子”门神年画,据推测是清末以后所创作印制而留传下来的,画面为母子二人,母立子后,手执莲花与牡丹花,护守着骑在麒麟背上的贵子,其贵子一手举兰花,一手托如意与箫笛,其画面中又有“恩授兰孙,莲生贵子”之对句。

  这在梓潼县文昌庙中墙壁上的砖雕的麒麟雕刻上找到了印证。以红、黄、绿、蓝、黑这5种艳丽的色彩以其生机勃勃的姿态赋予人们智慧和才能,保佑前来拜启的学生、学者和研究者们,凭借个人的才能迎来富贵高升的无畏之神力。

  而在“五子登科”这一对门神年画中,其内容是以道教中的“三官”赐福天官,赦罪地官,解厄水官 为创作之源,其中的赐福天官则是法力超群神,其神格为慈爱、善良、多知而受到了百姓的喜爱,因此在“五子登科”之中,他身穿人间的官袍,足登朝靴,头戴展脚幞头,他周围有5位神童,怀中抱一手举莲花的童子,一手则拿着圣旨,旁边则是双手举花灯的童子,下有三童子,手中举莲花一枝童子,手托仙桂花瓶一童子和手举玉鼎一童子。这“五子登科”的原名被称为“天官五子”门神年画的。而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其中的“五子”被老百姓演变成为被崇敬的春秋时期的管仲、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在秦时期的由余、百里溪、蹇叔、丕豹、公孙支,在宋时期则是以周敦颐、程灏,程颐、张载、朱熹为之“五子”。

  然而,在杨家埠年画中的“五子登科”,是以五代流传下来的“窦氏五龙”的传统故事为创作内容的,传说中的窦禹钓有5个儿子,名为:“仪、俨、侃、僖”。因他教子有方,五子相继登科中取,后来人们为了说教子孙要刻苦学习,才能中举高升,富贵荣华光宗耀祖的思想,把其传说故事与“天官五子”的年画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位天官在有好似文昌帝君的保佑下,有5个童子科举高中的门神年画,这也是杨家埠人们把天官与文昌帝君的有机综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这使人们更加对文昌帝君的保佑意图容易易懂,使文昌帝君更加亲近。在“五子登科”的门神年画的天官的造型形象又同文昌庙门的文昌造型形象的雕刻手法的古朴质拙,粗犷生动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简洁的、鲜明的色彩的利用,又好似两地百姓一心渴望自己的子孙中举登科,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对生活的美好想往和愿望的佐证。

  因此可见,不论是杨家埠村的杨氏要“寻根”之由来,还是杨家埠年画中的深受百姓所爱戴的“麒麟送子”“美人条·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的门神年画,其内涵的寓意之深渊的根源,都可以说是潍坊市杨家埠村与梓潼县的两地人们在对民间的传统文化、思想、宗教、艺术的共同认识,以及不论在任何的社会历史时期中,都是一体同心不可分割其血缘渊源之所在的佐证之处。


分享按钮>>关于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建《决定》的通知
>> 杨氏文化------风清而俗美的杨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