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文化------胶南王台镇石梁杨村杨氏家祠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29日 佚名


3月30日,胶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队在胶南王台镇石梁杨村发现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祠堂——杨氏家祠。3月31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这座祠堂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是胶南唯一保存完整的祠堂。据介绍,古祠堂的发现对研究古建筑艺术及地方风俗有重要意义。

古祠堂保存相当完整

3月31日上午,在有关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随胶南博物馆的专家来到胶南王台镇石梁杨村,记者看到,该祠堂坐北朝南,整个祠堂建筑的布局结构古朴典雅,瓦木做工讲究,并有精美细腻的木雕、砖雕,里面供奉着杨家祖先影画、杨氏家谱以及一些古家具等,由于年久失修,木窗有些地方已经破烂不堪,但祠堂主体建筑框架保存较好,房屋为青砖灰瓦,屋檐及墀头上的砖雕花、鸟、龙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据了解,祠堂的占地面积有106平方米。尽管砖墙已经有些裂缝,但至今不漏雨。

祠堂系清代奉旨重修

祠堂门口发现两座碑,其中一座字迹比较清晰,上面刻有“杨氏始祖之墓”,碑文上标有“乾隆五十八年间刻”的字样,据了解,这座碑是去年村民在田野里的老井处发现的,随后就将其移到这个位置;东边窗户处还有一座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有祠堂的历史和当时重新修建的原因,从碑上的文字可以看到这座碑刻于民国年间。据村民介绍,明朝洪武二年杨家始祖从济宁迁移到石梁杨村,村子的历史至今已经有600多年了,随后杨家后代建立了这座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清朝和民国时期重修过。

“大才子奉旨回家重修了祠堂!”73岁的村民杨奎友告诉记者,光绪年间村里出了一位叫杨济清的大才子,由于学业成绩优良给考官和当时的皇帝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考试时如果不给考官送礼请客很难中榜,于是榜单上就没有杨济清的名字,出乎了太后和皇帝的意料,为了招贤纳才,太后急中生智让杨济清和皇帝同时考试,结果杨济清成绩超过了皇帝,太后命杨济清为“独榜翰林”,随后杨济清回家祭祖,重新修建了“杨氏家祠”。据杨奎友介绍,杨济清后代都去了胶州居住,不少邻居也随同前往。



  祠堂周围商业曾很繁荣

“这里带给我的回忆很多!”81岁的杨克文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村子祠堂周围的商业十分繁荣,他们经常结伴来这里游玩,村里男女婚丧嫁娶、祝寿、年节迎神、舞龙灯、猜灯谜、唱大戏等一些娱乐庆典活动都在祠堂举行,祠堂给他们带来很多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据 65岁的杨海云老人回忆,杨氏家祠在建国初期时院落整齐,当时祠堂内外都刻有龙凤、山水等图案,大门上挂有“杨氏先祠”四个大字的大匾,里面常年供奉先祖牌位,香火不断,每逢过年过节,全村老少聚集此处共同祭拜祖先,场面很壮观。

对研究古建筑意义重大

胶南博物馆纪馆长告诉记者,中国的宗祠建筑很普遍,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历来受到族人重视。杨氏是该村最大姓,人口占全村近70%,杨氏先祠是目前胶南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祠堂,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征和民族风格,对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及地方风俗有重要意义,非常有保护价值,下一步这座祠堂将被申请为胶南文物保护单位。

王台镇石梁杨村支部书记杨新刚告诉记者,古祠堂具有民间的建筑工艺、艺术风格,为当地民俗信仰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欣赏价值,目前该村已经和镇联合成立了保护小组,对这座祠堂进行保护,将来准备建一个600多平方米的民俗园,成为一个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阵地。

■ 相关新闻 发现古遗迹市民可反映

“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的成果!”胶南博物馆纪馆长告诉记者,2008年全国开始了第三次的文物普查,杨家祠堂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据纪馆长介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8年开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胶南调查队自2008年3月份成立以来,经过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市民的积极配合,目前已经了发现刘家崖下龙山文化遗址、泊里肖家贡龙山文化、宝山镇明代烽火台遗址、滨海办事处龙山文化遗址等近100处古文化遗迹,如果市民发现遗址、古建筑、石窟石刻重要的文物史迹等,可以拨打胶南博物馆电话86163775反映,一经落实文物部门将给予反映线索的市民一定的奖励。


分享按钮>>杨氏文化------凤凰杨家祠堂概述
>>杨氏宗祠秀毓北山 双城故事之老祠堂(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