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薪火”相传四百年
- 中华冯氏网 2012年5月18日 冯氏家族
2009年2月18日,在中原文化香港行启动仪式上,麒麟舞道具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出。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麒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吉祥图腾“四灵”之首,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有一种古朴豪迈的麒麟舞,自明代末期就开始流传。近400年来,大刘寨村民世代沿袭,并不断发展完善,使其逐渐发展成为融音乐、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具有文艺、宗教、民俗等历史价值,是我市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源自宫廷 扎根乡土
在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麒麟舞第十四代传人冯敏义。他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说,明朝末年,村里出了个叫冯玮的文官,专管皇宫里的娱乐演出。明朝灭亡后,他回到村里归隐田园,带回来一对麒麟皮。麒麟舞本来是专门教冯家爷们玩耍、强身健体的,后来逐渐普及为村里一种公共的娱乐活动。”
冯玮确有其人,据《冯氏家谱》记载,冯玮初籍杞县,后居仪封(属于睢州),为崇祯癸未年进士,授浙江湖州府德清县知县。
明末清初,大刘寨村西头有一座火神庙,从那时起,村民组成火神会,定期祭祀,朝拜,祈求火神爷庇佑。村民将麒麟作为火神爷的坐骑,也供奉于火神庙中。每逢正月初七(火神爷生日),会徒焚香、烧纸、叩头,恭恭敬敬地请“麒麟”下驾,走村串巷舞动起来。
直到上世纪50年代,麒麟舞在大刘寨村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冯、韩、徐、李四家的年轻人为主。冯敏义说:“当时都是跟着自己的亲戚长辈学习。有空的时候就练练,有时兴头上来了,在地里干着活,放下手头的家伙,头上罩个竹筐就能耍上一阵。”
据冯敏义回忆:一到正月初七,吃过中午饭,村里大人孩子就聚集到火神庙前。先是表演小车、旱船等,一直玩到天快黑,才将“麒麟”请出来,算是压轴的节目。一对“麒麟”下驾后,便端卧在庙门前。这时有二人手执“明棍”从庙内窜出,“明棍”长五尺,两端点燃火香,舞动时火光流动,呼呼生风,围观群众渐渐把表演场地让出来。随后,两人又持内燃蜡烛的绣球引逗“麒麟”出庙门,进入场地,算是正式开始了麒麟舞的表演。窜桌过桥、猫调尾、登山望月等是最受群众欢迎的舞蹈动作。
很长一段时期内,麒麟舞与火神会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火神会由村民组成,入会村民一家兑几斤麦子,由管事负责放账,到年底连本带利收回,摆上酒席,由会徒聚在一起“吃会”。火神庙的祭祀娱乐活动所需费用,也由火神会提供。后来,随着火神会这一民间组织的衰解,麒麟舞也逐渐淡出了大刘寨村民的视线。
独一无二 重新回归
2006年,随着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麒麟舞这一沉寂了多年的表演形式重新又进入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视线。
经过一番颇有波折的寻找,村民和工作人员发现,冯家代代流传下来的麒麟皮已经由于保管不慎而朽烂。
韩世营是唯一掌握麒麟舞道具制作方法的老艺人。在他家中,记者见到了根据明代麒麟皮原型复制的麒麟舞道具。这个道具麒麟头部长1米,宽70厘米,青面獠牙,狮眼圆瞪,看上去有种古朴狞厉的震撼力。
这套麒麟皮内里由白棉布外附鳞片制成,每个鳞片上都点缀着花生米大小的水晶珠。同行的睢县文化馆馆长张祖营告诉记者:“ 2007年,我们根据传统工艺制成了现在这两套麒麟舞道具,在选材上进行了改进。比如原来的麒麟身上的鳞片是用褙子裁剪上色制成的,新的麒麟皮则改为塑料薄片。一旦舞动起来,鳞片哗哗作响,夜光珠熠熠生辉,表演效果更加出彩。”
2007年2月,睢县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河南省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邀请,这一红一蓝两套 “麒麟”还坐上过飞机,到香港、澳门进行了展出。
舞麒麟、舞狮子在广东一带非常流行。大刘寨村的麒麟与南方的麒麟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张祖营告诉记者:其一,大刘寨村麒麟头面目凶悍,表演风格粗犷,南方的则比较秀气;其二,大刘寨村的麒麟皮内撑有竹篾制成的“骨架”,扮成的麒麟更加威武传神,而很多南方地区的麒麟身体仅仅是一块锦布而已。此外,在基本套路上,大刘寨村的麒麟舞最初仅限于平地表演,传至清末民初,随着当地武术水平的提高,麒麟舞十二代传人冯永汉、徐廷瑞、韩克顺等人开始增设并逐步完善了桌上表演,增加了惊险的杂技色彩。
“十三张方桌,以七、五、一的顺序,自下而上排成三层。一对儿麒麟从两侧一点点地爬到顶层。”爬三层方桌,算是桌上表演的至高难度。在冯敏义的印象中,他和搭档在巅峰时期也仅仅成功过一次。
麒麟舞分为穿头、穿尾、执灯三个行当。穿头、穿尾的两人尤其要配合默契。如此,麒麟行走、舞动起来才能步调一致,稳中求快,彰显出神兽气质。
别看麒麟舞动起来跳跃腾挪、轻盈灵动,对演员来说却绝对是个体力活。“再壮实的人过了四十岁别打算再玩麒麟舞了。”冯敏义说。以“穿头”的演员为例,不仅两手要舞动沉重的麒麟头,还要被“穿尾”的演员从后方抓住腰带,一人承担的重量达六七十斤,一对搭档最多只能舞上三五分钟。
保护发掘 任重道远
2006年春天,睢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到大刘寨村组织挑选了20多人,在冯敏义、韩世营的指导下,学习麒麟舞。经过长达两个月的集中培训,终于恢复了这一演出形式。
2007年,睢县举办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开幕仪式上,大刘寨村麒麟舞正式“复出”作了精彩演出。之前,一直在大刘寨村流传的麒麟舞终于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记者在采访时,整个大刘寨村静悄悄的。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记者希望目睹麒麟舞演出的愿望也落了空,存放在韩世营家仓库里的“麒麟”也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尘。
韩世营今年60多岁,冯敏义83岁,两位老人早已舞不动麒麟了。冯敏义说,今年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回了家,曾兴致勃勃地把麒麟皮找出来,练习了起来。他在边上看了看,发现大家都生疏了,下桌子时都挤到一块去了。他说,村里的年轻人学习麒麟舞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只是现在都要外出打工,而表演麒麟舞时连舞蹈、带伴奏需要二三十人,很难再凑齐一个表演队伍了。
张祖营告诉记者,麒麟舞的复演已经很不容易,从制作道具,到挑选、组织人员排练,先后花费了数月的时间,投入了数万元资金。麒麟舞复演之后,睢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曾试图将其推向市场,通过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解决这一民间舞蹈的生存问题,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随着青年人纷纷外出务工,难以组成完整、固定的表演班底;其次,麒麟舞在豫东地区不像在南方拥有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制约麒麟舞进一步传承、发展的现实问题。麒麟舞的春天到底何时能够迎来?我只能说,对麒麟舞进行原汁原味地保护、发掘工作,现在只是刚刚迈开了第一步。”张祖营说。
分享按钮>>冯氏宗祠
>>冯国璋 北洋武将的三次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