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垟周氏旧宅:中西合璧走马楼

    中华周氏网 2012年5月11日 周氏祠堂


 三垟周氏旧宅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5年,省政府将三垟周氏旧宅列入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宅从1949年起相继成为当时三垟公社、三垟乡政府以及现在三垟街道办事处的办公用房。去年,我市开始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垟周宅被列入文物古迹保护工程。近日,三垟街道办事处迁出周宅,并对周宅进行修缮,修缮后,将对社会公众开放。
  至此,这览遍人世沧桑,被大家熟视无睹的周氏旧宅或许才真正沉淀为历史文化,真正有了那份历史的厚重内涵。以后走进她的人呀,要抬头看她了,要细细端详她的每个角落了,该不禁赞叹她那雍容的气度了。
 周氏旧宅矗立在三垟街道后垟村鳞次栉比的水泥民房中。这旧宅比我看过的任何一座老房子都要有生气,没有衰老颓废的气息。这慑人的气度,除了本身具有的内涵外,我想那是人的关系。人是建筑的魂,没有了人的房子,是寂寥的,看过多少的老房子,没有了人,就没有魂,就日渐颓废腐朽倒塌了。这就是无人悲哀。所幸周宅不但没有经历无人的悲哀,而且成为人气最旺的地方。因为周宅一直以来是当地人民政府的用房,恰好保护了周宅。
  周氏旧宅,坐北朝南。据资料记载,周氏旧宅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依次为门台、前厅及主楼。门台及前厅均为晚清时建,门台砖砌,单间悬山顶:前厅面阔九间,屋面硬山式,两端用观音兜山墙。主楼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面积达102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深2间,四面回廊,地面为拼花石英水磨地面,北立面用克林斯柱,南立面用爱奥尼柱,门窗上部用券顶,立面额枋等处多用浮雕手法堆雕各式中西花草图案,二楼用宝瓶栏杆,天花石膏吊顶,线脚装饰精美,屋面为歇山顶,施小青瓦,阴阳合铺。由于旧宅用材考究,制作精巧,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是“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主楼是温州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近代中西合壁风格单体建筑之一。
  周宅北门临街,是现在主要进口。老宅的最南面是门台,两旁还写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字样的对联。穿过门台即天井,进深较小,中为花岗岩条石甬路。直通老宅第二进,第二进是晚清建筑风格的瓦当花檐木质结构的老屋,隔屏上的木雕花板很是精美,但是夹在两旁的水泥房子中,老屋整体已破败不堪。穿过老屋青砖的地面,就是主楼了,就是这幢气势恢宏的中西合璧走马楼了。这第三进的主楼,跟周围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其色彩之瑰丽,建筑花样之繁多,让人叹为观止。主楼历经70余年的风雨仍基本保存完好,但内部改制较多。
  此宅当地人至今习惯称之“公社”,如今还能在房子正面上方见到斑驳的“三垟人民公社”及“勤俭建国”等字样。这些就是历史的痕迹,也是周宅独特的历史陈迹了。

  建造洋楼堆放稻谷
  “主人当年为何要在这乡下地方建造这洋楼?”“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我想,看过这幢洋楼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让人难以想象的,我寻找到的答案竟是:这幢九开间加四面回廊的走马楼,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二层楼房,当年仅是主人为了堆放稻谷而建。这答案或许让人都难以接受,但依旧生活在旧宅里的周寿鹤老人确实如是说。周寿鹤老人是周宅建造人周衡平的儿子,今年已经92岁,但精神矍铄,气质清秀。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在洋楼旁边的老屋里靠椅上睡觉,电视里正在放“做戏”,“依依呀呀”声音从屋里传出来。他是看戏看睡着了,不忍心打搅他。几次犹豫,终于叫醒了老人。
  周寿鹤老人说,这个走马楼是自己八九岁建造的,大概1928年光景,自己父亲周衡平请了上海建造温州“一百”的原班人马,用了3年工期花了5万银元(据有关史料记载,1931年温州建筑业年营业额是87532元),自己成婚就在这房子里。他还说,“一百”的前身主人许云璋是自己父亲周衡平的朋友,是他给介绍的。在当时,偏居一隅的“后烊川”,竟然找来十里洋场的上海建筑队来建房子,可见主人的家底是如何的厚实。
  周家没有富裕的家境渊源,近代也未曾出过高官巨贾之类的先人。关于周家为何发迹,如今无人能说得清,坊间更是说法不一,就是连周寿鹤老人自己也说不清。周寿鹤老人说,爷爷有3000多亩田地,每年可以收很多田租,因为收来的稻谷放不下,就建了这洋楼堆放稻谷。至于那3000多亩田地来自何方,就不知道来龙去脉了。坊间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勤俭持家。
  周寿鹤老人说,他爷爷的外号叫“后垟川”,也有人叫“川相”,每当去城里办事或是访友,都是将布鞋或是蒲鞋夹在腋下,不管夏天冬天,不管晴天雨天,他总是赤脚走在或凉或烫的路面上,直到临近目的地,他才穿上鞋。他的理论是鞋是花钱买的,穿破了可惜,而双脚是爹妈给的,不必花钱买。这可见周寿鹤爷爷“后垟川”的“俭”。
  而“川相”留在传说中的形象定格为头顶箬笠、腰插烟筒躬耕不息的富翁。他擅长农事,一人顶好几人,尤其耘田,是他的绝活。耘田是弯腰的干活,弯腰角度小于90度,时间一长非常难受。一般人弯一会腰就需直起来休息一会儿。而“川相”耘田一天只有两次站直,即吃午饭和晚上收工时。虽是传说,可见“川相”的“勤”。
  周家家业虽大,但所雇长工包括“阿嫂”也只有四、五个。长工只种少量的田,种一些好吃得稻谷以及瓜果豆菜,用来自己吃。那几千亩田租给别人种,每亩每年收取300斤田租谷,所以长工不用多。
  不论是传说,还是事实,周家的勤俭持家之风可谓是有根据的。

  奢华洋楼树大招风
  周家这么奢华的洋楼矗立在平民的房子中间,可谓是特别醒目。这周家的家境财力如何,外人一看这座洋楼也就明白了。民间说,树大招风,不是好事。周家的衰落,就是应了这个道理。
  周寿鹤老人说,自己家一年频受劫盗之扰,一年至少遭遇两次打劫。当时有钱的周家并无多大势力,所受一些欺凌自然难免。当初建房时企图以“围墙高大,遮挡外人的视线,围墙中间夹以石板,防止外人挖墙进入”的设计并未成功实现他们高忱无忧的美好期冀,却恰恰因为乡间的偏僻与建筑的张扬构成的极大诱惑,引来劫盗频频光顾。
  周寿鹤老人说,具体说不清那个年份,大概是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一个叫“宁波丐帮”的组织对周家实施了敲诈勒索。据说,这伙丐帮成员将一具无名尸体抬到周家门前,说是被其打死的死党。为求息事宁人,周家只好乖乖赔钱了事,为此贿官还付了一笔资金。
  不堪其扰的周家,于是出巨资雇人造了一支叫“猪儿娘炮”的家伙用于镇贼。但意料不到的是带来了更大的一个恶果:被人以私造军火罪告密。最后官司算是摆平了,“猪儿娘炮”被拆不说,还被“洗”了不少钱财。
  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后烊川”开在城里的一家叫“永昌”的钱庄又被账房先生席卷一空。这些意外事件,确实也给以周家经济以致命的打击。
  关于周家命运多舛的这些往事,不知真假。但当地老人说还有一个讲法,周家的败落与周衡平兄弟的奢华及糟蹋有关。农村人把举办慈善项目和生意亏了一并叫做糟蹋钱财。当时,周衡平兄弟创办乡学确实给周家带来沉重的负累。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周家兄弟利用本族的宗祠办起了一个小学,周家承担了包括相关设施的投入、师资的选配及师生的费用等,几近于包干。还聘请当时少有的师范学校毕业生来任教,学生免费入学不说,教室窗门上皆挂洋布窗帘以遮阳,那时候,乡下没几人见过洋布。周家还将自家的几亩田改作操场,操场上设有秋千架、滑梯等体育娱乐设施,学生最多时达一百多名。此学校是三垟中心小学的前身,是许多三垟人的母校。
  周家致富善心办学,但世事变迁,周家的气派洋楼最终挡不住家道颓废衰败。
  周寿鹤老人说,到最后,周家从3000亩田地缩减到300亩,入不敷出。
  听完老人讲的周家故事,我们离开老人居住的房子。这年近百岁的老人继续看戏,继续睡觉。电视里那“依依呀呀”的唱腔,传出很远,让人不由发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感慨。

 


分享按钮>>徽山徽水中的祠堂文化
>>续 修 宗 谱 有感